2022-02-18T09:52:34+08:002022-02-18|最新消息|

為慶祝澳門大學成立40周年,國際著名學術期刊Small 近日出版了“澳門大學40周年校慶”專刊。校長宋永華和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院長湯子康等人共同為專刊撰寫了前言,本期專刊共收錄了26篇學術論文,主要介紹了澳門大學在材料科學、化學、能源科學、物理學和生物學等多學科的科研成就,以慶祝澳門大學成立40周年。今日的澳門大學,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將繼續秉承“仁、義、禮、知、信”的校訓精神,不斷完善、優化、提升及創新,並以“立足澳門、共建灣區、融入國家、走向世界”為宗旨,發展成為一所令澳門人驕傲、國內外學術界公認的卓越大學。專刊的論文主要由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健康科學學院及中華醫藥研究院的教授作者貢獻。

專刊正面封面:澳門大學伍宜孫圖書館

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曲松楠教授等綜述了通過合成工藝調節碳量子點在深紅外到近紅外區域光學特性的方法。邢貴川教授等報導了如何調控低維鈣鈦礦的結晶動力學和最終相分佈。此外,他們還綜述了低維鈣鈦礦中非線性光學的研究進展。孫國星教授等總結了准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發展。王雙鵬教授等採用溴化鉀鈍化策略獲得高效藍光發射材料。另外他們還報導了創紀錄超快響應時間的(146.8 ns)的串聯有機光電探測器。蔡永青教授等通過引入圖案化藍寶石襯底有效提高了基於二硫化鉬的光電探測器的響應性能。潘暉教授等通過理論計算研究了四種基於MXenes和C/N-Si層的獨特結構,為設計納米器件和集成電路的二維結構提供了一種新的策略。劉宏超教授等綜述了面向實用化條件下鋰離子電池厚電極設計的研究進展。洪果教授等報導了氮元素和氟元素雙摻雜的碳納米纖維及其在鉀離子儲能器件中的應用。陳石教授等評述了關於提高鋰離子電池安全性能的最新研究進展,指明了新型高安全鋰離子電池的未來研究方向。

鈣鈦礦氧化物電催化

催化在環境和綠色能源等領域引起了廣泛的興趣。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邢貴川教授等開發了富氧缺陷的β-MnO2催化劑並將其應用於選擇性催化還原NO。潘暉教授等還綜述了鈣鈦礦氧化物作為析氧反應電催化劑的發展。王雙鵬教授等將微針陣列太陽能用於在陽光照射條件下鹽和蒸汽分離實現了高達2.94 kgm-2h-1太陽蒸發率。孫國星教授等利用UiO-66衍生的碳(多孔碳-ZrO2)並入支鏈OPBI和PAM水凝膠自組織膜(BHC),設計了一種寬溫度範圍的燃料電池。健康科學學院的張宣軍教授等開發了一系列金屬有機框架材料衍生的Ce/Co雙金屬催化劑用於減少抗生素污染。可穿戴感測器是另一個研究熱點,它可以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監測、人機交互和物聯網等場景。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的周冰朴教授等設計了一種高介電常數梯度微圓頂結構,在高達 1700 kPa 的超寬線性範圍內具有0.065 kPa-1 的高靈敏度。健康科學學院張宣軍教授等回顧了過去幾年三種檢測方法的發展,該綜述為納米通道系統精密檢測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鋰電池

生物成像技術對促進現代醫學診斷和藥物療效評價具有重要意義。中華醫藥研究院陳美婉教授等總結了近紅外二區窗口探針在螢光成像、光聲成像、光學相干斷層掃描方面的優化。李鵬教授等綜述了共軛高分子材料在生物成像和癌症治療方面的最近進展。健康科學學院代雲路教授等綜述了金屬-多酚配位元生物材料的最新進展以及它們在生物成像和抗腫瘤治療中的應用。中華醫藥研究院鄭穎教授等研究報導斑馬魚適合作為納米藥物的體內篩選模型並可用於預測其在齧齒動物中的生物命運,這有助於在早期臨床前研究中合理設計和優化納米藥物。健康科學學院袁振教授等將上轉換納米粒子和 IR-104染料引入脂質適體納米結構實現肺癌的光療和免疫治療,直觀地獲取肺癌的全方位結構和功能資訊。王瑞兵教授等開發設計了一種新型的超分子多肽修飾喜樹堿納米藥物,該藥物可顯著增強腫瘤藥物積累,且副作用小,整體治療效果顯著。此外,他們還提出了一種全新概念的生物正交“超分子趨向性”,可將客體修飾的金納米顆粒定向輸送至主體修飾的氧化鐵納米顆粒。趙琦教授等研發出一種新型納米酶技術,利用重塑腫瘤的微環境來增強嵌合抗原受體(CAR) 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從而提高病人自身免疫系統抗腫瘤的能力。

腫瘤靶向納米酶

Wiley是世界第一大獨立的學術圖書出版商和第三大學術期刊出版商,全球歷史最悠久最知名的學術出版商之一。Wiley旗下頂尖的綜合性期刊 Small 涵蓋了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工程、醫學和生物學等領域。該雜誌2021年最新影響因數為13.281。

 

專刊連結: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smll.202170223